欢迎访问集书宝范文大全网!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常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

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可知三拜在印度并非佛教的礼法。然《只洹图经》中有受戒登坛须礼佛三拜的记载,而《法苑珠林》曾引用《西国寺图》所载‘行至佛所礼三拜竟’的记载,故一般相信三拜为佛教固有的`礼法。《释氏要览》卷中亦云(大正54·277c)∶‘三拜(中略),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手臂随腰部动,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师国,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富于礼仪传统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人也往往以此为荣。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中国历史的礼仪传统的时候,却难免在为礼仪之邦感到骄傲的时候,同时感到背上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方面,它给我们留下了尊老爱幼、讲究信义、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等优良的礼仪传统,这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违背人类文明的礼仪垃圾,这是必须予以彻底清算的。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糟粕即礼仪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繁琐劳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繁琐的礼仪。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沿袭下来的“礼仪”,确实蔚为大观。仅儒家所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即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彩。但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琐虚伪、劳民伤财等非文明、非理性的东西。从生老病死到迎来送往,从言谈举止到饮食起居,生日忌日节庆日、升学升迁乔迁、冠礼婚礼聘礼贺礼、拜见朝见觐见礼、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琐的礼仪形式和礼品花费贯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耗费了人们许多原可节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这一点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早就明确指出:“《礼》之失烦。”可惜它从未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所以,繁琐的礼仪便一直在“烦”人。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礼仪,但礼仪又不能太多太滥。不难看出,当一种礼仪变得繁琐烦人、劳民伤财或变成徒有虚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场时,它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二是尊王贱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等级森严的礼仪。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劳民伤财、蔑视下层群体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便是对这一点的概括而鲜明的揭示。这样的礼仪,到了宋明清时,经过宋明道学家的加工发挥,便成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封建统治者吃人杀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礼仪本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而设,不难明白,当一种礼仪变成了少数统治者称王称霸、作威作福、骄奢淫逸、奴役民众、践踏民权、扼杀人性的工具时,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礼仪。

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在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准则。

文明的礼仪原则主要有四:

一是礼貌言辞的原则;

二是礼节仪表的原则;

三是礼遇仪式的原则;

四是礼宜的原则。

这四个原则中,人们对前三个原则关注较多,但对礼宜的原则却关注较少。其实,《礼记?曲礼》:云“礼,从宜。”早就指明了礼仪的适宜原则。并且,礼宜的原则是礼仪中贯穿始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最难做到也往往易受忽略的。一方面,礼仪怎样才适宜?可能见仁见智。另一方面,礼仪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好体现礼仪的实质和核心。

文明礼仪的实质与核心是尊重。从古到今,它表现为对神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谨以对人的尊重来说,《礼记?曲礼》开篇即云:“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这都体现了尊重人的要求。然而,在古代礼仪中,对人的尊重的体现是不普遍的,主要体现为对部分人特别是对统治者、权势者的尊重,而对黎民百姓,对弱势者的尊重却是很不够的。现代文明礼仪则要求对人的普遍尊重,体现为对所有人的人格和尊严、对人生事业的普遍尊重。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今天,虽然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但传统礼仪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都依然存在。因此,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认真审视礼仪的传统,牢记文明礼仪的实质和核心,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树立文明礼仪的新风,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相关文章:

★ 祭拜文化礼仪知识大全

★ 武汉的传统文化习俗礼仪知识

★ 清明节的传统礼仪知识

★ 中国鞠躬文化礼仪知识

★ 黑龙江风俗习惯礼仪知识

★ 中国喝茶礼仪知识学问

★ 劳动节的传统礼仪知识

★ 北欧四国风俗习惯礼仪知识

★ 湖南过年风俗礼仪知识

★ 建党节的传统礼仪知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